職訓故事
職訓故事
- 用銲槍點燃人生 在火花中鑄就職涯蛻變!
- 非理工闖蕩科技圈!24歲靠職訓破百萬年薪
- 告別迷茫!由校園朝營造安全頂級標竿邁進
- 新聞編輯華麗轉身,躍升網路工程師!
- 用專業軟實力為底氣,成功邁入台積電大門!
- 從職業訓練到轉職成功,開創自己的職涯道路
- 畢業即就業!預聘計畫為職涯鋪滿花路!
- 把握培訓學習的機會,成功突破求職瓶頸!
- 跨界挑戰突破舒適圈,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
- 一技之長無畏風雨,新興產業證照翻轉人生!
- 做就對了!職場導師助力,跨域轉職研發工程師
- 女力出頭天!領犬員成功轉戰鋼鐵業
- 永續×數位雙軸轉型!緯凱工業善用小人提改革創新
- 不服輸的人生!籃球員跨行躍升風電技師
- 人才培育勢在必行!大人提助廣美科技屢創新局
- 勇於嘗試,從時尚業轉戰科技業不是夢!
- 危機下的轉機!成音師華麗變身綠領人才
- 善用政府補助資源!小人提計畫助亞仕丹轉型升級
- 嚴格的磨練打造創業夢想舞台
- 無基礎學技術,11張證照變身維修職人
- 就業學程加持 畢業無縫接軌職場
- 走出中年失業陰霾 三證照翻轉職涯下半場
- 產投加持,打破傳統 用科學重塑傳統產業
- 勇敢跨出第一步!商科女孩在科技業翻轉人生
- 職場導師帶路,零經驗嘛ㄟ通!
- 大人提計畫助攻!台華精技立志成為板金界無印良品
- 從零開始,護理師成功轉職軟體工程師!
- 抗疫最前線心理壓力大!就業學程助化解
- 疫情期間「照」得住,跨域轉職零經驗也能通!
- 從陸上到海上 就業學程銜接最後一哩路
- 只要肯打拼,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!
- 擦乾眼淚後,其實妳比自己想得更勇敢!
- 從旅行社到科技業 誤打誤撞成為人生轉捩點
- 門外漢又何妨 勇敢跨界成AI應用工程師
- 會計跨行學做水電,四證照入手!
- 越好奇,學越多 樂當知識狂熱探索人生
- 「小型企業人力提升計畫」幫大忙 助企業提升技能與向心力
- 吃苦當吃補 開創精彩的職涯大冒險
用銲槍點燃人生 在火花中鑄就職涯蛻變!
從行政到銲接職人 劉秉諺的故事
熟練地戴上防護面具、穿上防護衣、手握銲槍,一天的工作便從璀璨奪目火光中揭開序幕!他是八年級生劉秉諺,曾經是一名與電腦為伍的行政人員,朝九晚五的生活雖然安穩,卻始終受限於職涯發展的天花板。
他內心深處的聲音不斷迴盪:若不主動改變,人生就只能停留在原地。於是,他毅然決然離開舒適圈,勇敢地參加了勞動力發展署的「綜合銲接班」,半年的淬鍊後,他投入充滿挑戰的離岸風電產業,薪資也翻倍成長。
「感謝分署職前訓練,讓我有了一技之長,也有了選擇未來的能力。」秉諺深信,真正的改變,不是被動地等機會來敲門,而是敢於親手握緊命運的銲槍,在火光中熔鑄出最堅韌、最強大的自己。
告別舒適圈,以技術為未來找出路
來自屏東的劉秉諺,大學主修電影藝術,畢業後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投入競爭激烈的影像產業,因而選擇踏上不同的職涯道路。他起初在營造業擔任工地主任助理,因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及技術,工作多是以體力活為主,在一次搬運水溝蓋的過程中,不慎壓傷手背,迫使他離開現場工作,轉而進入公家機關擔任行政職,從事文書工作長達兩年多。
雖然行政工作穩定,卻始終無法擺脫薪資僅略高於3萬元的現實,升遷與薪資成長空間也有限。「那時我對職涯感到非常迷惘,也深刻體會到缺乏一技之長的無力與焦慮」這份現實的壓力,像一道沉重的枷鎖,緊緊勒住他對未來的憧憬。秉諺坦言,也正是這份迷惘,成為他尋找突破的起點。
懷抱著對未來更高的期待,秉諺開始積極尋找一條能穩健發展的職涯道路。過去在營建業的經驗讓他注意到,銲接技術無論薪資待遇、技術含量還是未來出路上都顯得更加優渥,而且不容易被機器取代,因此決定轉換跑道。
他透過網路搜尋職訓資源,意外發現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開設的「綜合銲接班」,這門為期半年的訓練課程,不僅由政府全額補助學費,還能獲得每月8,000元的「青年職前訓練學習獎勵金」,這簡直是為他量身打造,也解除了訓練期間收入中斷的後顧之憂。這門課就此成為他跨領域轉型的起點,也點燃了他以專業技能轉換職涯跑道的希望。
在火花中淬鍊實力,從訓練中找到自我定位
勞動力發展署開設的「綜合銲接班」課程內容涵蓋一般手工電銲(SMAW)、氬氣鎢極電銲(GTAW)等實作技術,因銲接應用領域廣泛,學員背景多元,其中大約半數學員具有銲接相關工作經驗。對於秉諺這個完全沒有金工基礎的純小白而言,這無疑是一項全新的挑戰。
「職前訓練課程完全是從零基礎開始,跟著老師一步步從氣體調整、銲點及銲接面檢查方式等基礎開始學習,只要按部就班跟上老師的要求,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成長。」儘管起點落後,秉諺卻以超越常人的紀律與投入,全力迎戰每一天的課程。
▲秉諺於課堂中練習操作氬氣鎢極電銲
▲秉諺於課堂中練習操作一般手工電銲
秉諺特別感謝授課講師呂建瑩老師的細心指導。課堂上,老師每天都會安排作業任務,例如要求學員在中午前完成一塊銲接作品,並逐一檢查品質、指出問題,甚至主動與學員討論改進方式。秉諺表示:「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作品,成長具體可見,這樣的學習成就感讓我更想全心投入。」
▲秉諺(圖左)與呂建瑩老師(圖右)合影
然而,學習之路難免遭遇瓶頸,其中「仰銲」對秉諺而言是一大關卡。相較一般銲接,仰銲需將電銲條向上操作,熔融金屬受重力影響容易滴落,熔池穩定性不易掌控。火花與高溫熔渣時常從頭頂傾瀉,即使全副武裝、穿戴防護裝備,依然難以避免燙傷。他苦笑道:「就算穿再多裝備,還是會被燙到,但不能怕,因為怕了就學不會。」即使在高溫與火光的環境中,他依然選擇迎難而上,不斷地鍛鍊技術與心理韌性。
為了能快速提升實力,秉諺經常善用網路資源輔助學習。他指出,許多專業銲接師傅會在YouTube上分享相關技巧與教學影片,他經常觀看影片輔助理解,並透過反覆實作驗證,不斷調整與優化操作方式。他坦言:「我知道自己不是本科出身,更需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去練習、去理解,才能迎頭趕上。」
▲呂建瑩老師(戴帽者)於課堂中指導秉諺
兩張技術士證照,打開技術職涯的關鍵大門
經過6個月的密集訓練,秉諺從零起步,逐步掌握銲接核心技術及各項工序操作,並順成功取得手工電銲乙級、氬氣鵭極電銲乙級兩張證照,成功開啟職涯新篇章。
「這一行,以證照論實力,通過證照考試的等級越高,越能領到高薪」高屏澎東分署呂建瑩老師說明,只要能夠忍受高溫的環境,待遇會比想像還要豐厚,很值得大家投入學習。
秉諺回顧過去在營建現場工作的經歷,感觸良多:「以前跟著師傅學,不只要忍受責備,還常常擔心對方不願意教。但在職訓課程裡,老師們不但願意傾囊相授,還會分享實務經驗與技巧,讓我能快速抓到訣竅。」
對秉諺而言,職前訓練課程不只是技術上的提升,更是自信與職涯的重建。他表示:「我非常推薦分署自辦職前訓練課程,以綜合銲接班來說,符合資格者不僅學費全額由政府補助,還有學習獎勵金,材料費也完全免費,連證照檢定都能原地考試,對於想認真學習銲接的人來說,這真的是難得的機會。」
▲秉諺相當推薦分署自辦的職前訓練課程
門外漢跨足離岸風電產業,用銲接開展人生新局
透過兩張證照的加持,秉諺經由高屏澎東分署的就業媒合服務,順利進入興達海基公司擔任銲接技術人員。從一個完全的門外漢,他成功跨域進入了離岸風電這個充滿未來性的新興產業,人生舞台也隨之擴展。
興達海基是國內第一家動土興建離岸風電水下基礎的廠商,由於水下基礎需支撐數百噸重之大型風機,必須在至少25年期間承受強風、海浪等外力,以及外海鹽害的環境腐蝕與颱風、地震等挑戰。因此,國際標準針對離岸風電產業水下基礎的鋼骨結構、銲接品質要求自然極為嚴苛。
秉諺訓後一進入職場,即面臨高規格品質標準所帶來的挑戰。水下基礎銲接作業除了須依規完成外,所有製品亦須通過非破壞性檢測,合格後方可計入績效,並發給額外獎金;若未通過,則僅能領取固定薪資與加班費。在訓後初次實作階段,秉諺原本滿懷期待,卻因成品未通過非破壞性檢測,未能取得績效獎金,他也開始對工作產生壓力與挫折感。
「這雖然是一個失敗的經驗,卻對我有很大的啟發」由於水下基礎組件多,不同組件之間需要以特定角度銲接相連,加上使用較厚的鋼材,銲接時要格外精確掌控「溫度」。為了追求突破,他開始更細心觀察每個步驟,並向資深師傅請教訣竅。
經由一步一步累積實務經驗、精進操作技巧,秉諺慢慢克服學習瓶頸。他發現「專業的銲接技師,從銲接聲音就能聽出來決定每個銲接點的品質是否良好」,這份對技術的敏銳度,讓他更加堅定地期許自己要朝專業技術職人的目標邁進。
從執行到管理,薪資收入翻倍成長
隨著在興達海基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,秉諺轉任世紀樺欣風能公司,擔任銲接工程師一職。世紀樺欣是離岸風電水下基礎中的基樁(Pin Pile)製造商,而秉諺的角色也從純粹的技術執行者,逐步轉向管理職能,負責監督外籍勞工的生產流程,以確保每一道工序都嚴格遵循銲接程序規範。
要維持良好銲接品質,持續性的進修相當重要,需要不停地學習新技術。在世紀樺欣風能,秉諺不僅維持對技術的要求,更持續精進自身實力,最終順利取得美國銲接學會(AWS)D1.1的6G國際證照。
▲秉諺已取得美國銲接學會(AWS)D1.1的6G國際證照
秉諺目前在世紀樺欣風能公司的收入,已是過去行政文書工作的兩倍以上,若加上假日加班,更能創造亮眼薪資。他坦言:「職訓不只是學技術,更幫助我找到人生方向,走出自己的路。」
「銲接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技術。只要持續精進、不斷提升實力,就不用擔心中年失業的問題,因為銲接工作不僅是技術活,更是一份值得驕傲的專業。」秉諺對未來充滿信心,也十分看好離岸風電產業的發展。除了水下基礎建設,後續的維運階段也將需要大量銲接人才,他期許自己持續精進,朝風電技師的目標邁進。
▲秉諺於世紀樺欣風能的工作照
傳承銲接工藝,延續職訓的希望火炬
高屏澎東分署呂建瑩老師曾獲得第36屆全國技能競賽銲接金牌,他表示,銲接技術應用廣泛,從建築、晶圓製造、離岸風電到國防工業等重點產業都不可或缺。現在許多大型工程,例如:電廠興建、半導體廠,甚至是一般大樓興建,這些都很需要用到銲接技師,趕工缺人時可能一天的工資會破萬元,很值得大家投入學習。
▲高屏澎東分署多功能實習工場
呂老師指出,銲接技術在高屏地區具有極高的產業需求,尤其受益於高雄台積電建廠、眾多造船廠和鋼鐵廠的發展,而離岸風電廠的建設也對銲接技術人才產生大量需求。
高屏澎東分署的銲接課程具有顯著的區域優勢和產業連結,並提供多種金屬銲接課程,主要分為三大類:一般手工電銲、半自動電銲、氬氣鎢極電銲,課程內容涵蓋考照重點。而課程中也會進行許多實際操作訓練,例如氬氣鎢極電銲的2英吋碳鋼管6G銲接,包含垂直、45度及水平三種位置的銲接檢定,以確保學員掌握不同角度的銲接技巧。課程中也會強調銲接操作時的電弧光影現象,並教育學員使用防護面具、防護衣、安全鞋、防護手套等安全護具的重要性,以保護身體免受傷害。
為培育更多的銲接人才,吸引民眾投入此一領域,高屏澎東分署銲接訓練工場近年來大翻新,還結合了智慧科技,引進AR銲接模擬機,希望協助學員克服初期對火花與高溫的畏懼,並透過AI評分系統即時回饋,修正姿勢與手法,提升技術精準度。AR銲接模擬機亦能模擬多種材質、難度與角度,擴展實務經驗,強化就業競爭力。
▲AR銲接模擬機
此外,訓練場還引進高畫質攝影機,可精準記錄銲接時的手部細節,如角度、移動速度及熔池觀察,並以放大與慢動作回放方式輔助學習,有效補足肉眼難以掌握的技巧,有助於打造安全、效率的學習環境。
銲接技術不僅是金屬加工的基礎,更是許多重工業、精密製造和基礎建設不可或缺的環節,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具有深遠的影響。目前業界對於高階銲接技術人才的需求日益殷切,呂老師也期許對銲接有興趣的民眾,善用政府職訓資源,透過系統化培訓,成為產業即戰力。
▲高畫質攝影機輔助學員強化銲接技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