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主要內容區塊

名人專欄



看他們的故事,寫你的未來


嚴天浩

嚴天浩為LIS(Learning in Science)情境科學教材創辦人、台灣線上教育發展協會理事長、行政院第二屆青年諮詢委員,不到30歲即入選國際素養協會(ILA)2021年教育領袖人物。 LIS是一個致力於翻轉台灣科學教育的非營利組織,透過開發創新的科學教材與教法,培養學生擁有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 迄今,全台已有超過78%的國中、30%的國小採用LIS教材,平均每年影響超過13萬名學生,YouTube頻道也累積了逾400多部教材影片,以及16萬以上的訂閱者。

不讓社會的期待,幫你做選擇

日期:2025/09/17 16:05
高中大學學測放榜,我推甄上了成大生命科學系和化學系。當時的我,對生物領域有著更濃厚的興趣,但問完一輪身邊的大人和師長,他們卻都建議我選擇化學系。他們說,在台灣科技產業蓬勃發展下,化學系的薪資更高、出路更廣,未來也更有前景,會比選生命科學更好。

於是我放棄了自己更感興趣的生命科學系,轉而選擇了大人們所期待的化學系。但當我真正進到了化學系學習的時候,我卻發現面對越來越艱深、難以理解的化學概念,自己缺乏克服這些挑戰的動力。因為選化學系的決定,不是我想要的選擇,而是順著社會的期待下所做的選擇。

那時我才意識到,從求學到就業,我們的人生似乎總是被社會的期待所綁架。我們被設定要滿足師長的期待,學習他們認為我們該學的知識;我們努力考取社會認可的高分,追求大眾期待的高薪工作。這些選擇的背後,都是在滿足社會對我們的期待,而從小到大我似乎沒有為自己做過選擇。

勇於嘗試,探尋自己的熱情與天賦

 意識到被社會期待框住的我,決定勇敢地去嘗試不同的可能,尋找在社會期待以外我自己到底對什麼事有熱情。我在大學期間用學期或寒暑假時間,旁聽別的科系的課程、當家教、在補習班教書、去電腦展賣筆電、去大賣場賣刮鬍刀、去工地搬鐵管、去企業參訪,甚至參加微電影比賽

這些橫跨不同領域的工作與體驗,幫助我重新認識自己,認識自己在做什麼事情時會感到熱情?我的天賦在哪裡?哪些事情是我比同輩人更擅長的?花了兩三年的探索與感受,我找到我的熱情是為其他人帶來正面的影響力

於是,我決定結合當時念理工科的背景與自己的熱情,從「科學」與「教育」這兩個領域出發,成立了非營利組織——LIS情境科學教材,透過製作國中小科學教材,讓無論是都市或偏鄉的學生,都能找回學科學的動機,透過科學學到翻轉人生的能力。這不僅成為我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,也是至今唯一的一份工作。

堅持與成長,讓更多人願意支持你

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裡有句話說:「當你真心想完成一件事時,全宇宙都會集合起來幫助你。」但當我們要做一件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事情時,卻往往會感覺到全宇宙都在反對你。

畢業前,我常常被問:「你什麼時候要把LIS交出去,去科技業上班?」畢業後,這些質疑聲更是沒停過:「這個非營利組織薪水那麼少,你為什麼不去科技業?」「比你更懂科學教育的人那麼多,他們都解決不了,為什麼你要做這個?」看著同學們紛紛考上頂尖研究所、進入頂尖科技業,我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,我選這條路是對的嗎?

當時我反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我是不是還沒讓大家覺得我真心想要完成這件事情?」

這時,堅持與成長成了這條路上最重要的關鍵。我開始找各種方式自學,像是向專家請益、上網自學,試圖在短時間內累積我所需要的專業:教學經驗、課程設計、多媒體製作、組織管理。其實,這就是一種「做中學」的職業訓練。我從零開始,透過不斷學習新技能來克服挑戰,而勞動力發展署的「職業訓練整合網」上面也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多元課程,涵蓋管理、溝通、AI工具應用等領域,甚至政府也還有補助學費。這些資源,就是幫助我這樣的人,能系統性地學習、並快速應用在工作上,我只要發現自己欠缺相關能力,就主動找課程學習,讓我的職涯能不斷進化。

我努力讓自己在想投入的領域擁有足夠的專業,而幾年的堅持下來,周圍的人也開始慢慢覺得我是真心想做這件事情。他們從當初的不認同,到後來轉為支持,也因為這樣,我遇到了許多貴人。

LIS也從當初幾個大學生的天馬行空,到現在已經製作上百個單元的教材,每年幫助十幾萬名學生重新找回學習科學的信心,目前已是國中小全台使用量最大的科學輔助教材。

你現在的所學與經驗,不能限制你未來的可能

這一段路上,除了科學概念我是本科以外,論教學我只有教過家教跟補習班,更沒有修過教育學程,論專業比不過修過師培或是在職多年的現場教師;論組織的管理,我也不是商學院背景;論教材設計或是多媒體製作,我也不是念數位多媒體科系。

現在的世界,只要你想學身邊永遠都能找到學習的管道與方法,我只要發現我自己要解決某個問題,但缺相關的能力時,我就會主動敲門找過專家、前輩請教、上網找線上課程,找實體的研習、論壇參加、找YouTube上的教學影片來看、報名坊間的管理課程...等等,接著把學到的東西拿來應用,從實際的應用當中做中學,摸索出適合自己的風格和作法,讓我可以在追尋目標的路上,透過學習不斷地克服所遇到的挑戰。

我們想「不被社會期待綁架「,我們需要先「不為別人而學習」,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,在這條路上「為自己而學」,我們才能夠讓我們的職能,能夠回應我們自己想成為的樣子。

LIS(Learning in Science)情境科學教材創辦人/嚴天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