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人專欄
看他們的故事,寫你的未來
劉軒
劉軒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、教育碩士等學位,父親是知名作家劉墉。他擁有多重身分:作家、心理學講師、演講者,同時也涉足音樂、設計等領域,背景相當多元,且擅長將心理學知識融入生活、工作和學習之中。 他常在Podcast、講座、社群中分享心理學應用、跨界人生等議題,社群影響力穩定,受眾廣泛、涵蓋年輕人、父母、老師、心理學愛好者等。 所主持的節目《藝術好好玩》曾四度入圍廣播金鐘獎,著有《Get Lucky!助你好運》、《不敗學習力》等暢銷書。
焦慮,是時代的邀請函
「以前擔心的是做不出好東西,」她苦笑著說:「現在擔心的是,就算做出來,也沒有人會注意。」這種「被淹沒」的焦慮之外,她還有另一層憂慮:如果AI已經能寫文章、生成設計、甚至寫程式,那自己還剩下什麼價值?她怕的,不只是「不被看見」,而是「不被需要」。她甚至告訴我,有好幾次乾脆想停下手邊的計畫,把自己隱身起來。
心理學上,其實對這種焦慮有不同角度的看法。焦慮並非全然負面,它是一個提醒,讓我們意識到需要改變。經典的耶基斯–多德森定律(Yerkes–Dodson Law)說明了壓力與表現之間的關係:壓力太低,人會鬆懈;壓力太高,容易崩潰;只有在適度壓力下,學習與表現才會達到最佳狀態。從這個角度看,焦慮其實是一種邀請,催促我們升級、轉型,找到新的存在方式。
我們這個世代常見的焦慮,主要有兩種。一種是「被淹沒」的焦慮——資訊太多,我們擔心自己的聲音永遠傳不出去。另一種是「被取代」的焦慮——AI 的腳步太快,我們害怕自己只能被動旁觀,無法參與。這兩種焦慮,指向同一個核心問題:我們如何在時代的巨浪裡,找到自己的位置?
那位創作者後來意識到,她能做的不是抵抗,而是選擇。她開始研究如何讓自己的內容更有策略地被看見,而不是單靠靈感;同時,她也學著去理解AI的運作方式,不只是被動使用,而是思考能不能自己打造一些東西。她說,這些嘗試並沒有讓焦慮消失,但讓焦慮變成了動能。因為與其問「我會不會被淘汰」,不如問「我還能學什麼,讓自己更有選擇?」。
這讓我想到心理學裡的「控制點」概念。當我們把焦點放在外部環境,很容易覺得無力;但如果轉向內在的選擇,就會感受到主動性。這就是為什麼學習,不只是知識的累積,而是隨時調整姿態。學會如何被看見,是為了讓自己的價值被理解;學會如何掌握工具,是為了能在新的舞台上有話語權。
但這些積極的學習姿態與技能升級,具體能從何處開始?哪裡有能系統性地提供我們這個時代所需工具,且門檻較低的資源?這樣的想法,也讓我注意到現在的學習趨勢。我發現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「職業訓練整合網」很有趣,裡面有各式各樣的課程,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需求。不只是傳統的技能培訓,而是幫助人們回應焦慮的資源。
我瀏覽時,有兩門課特別讓我印象深刻:「AI時代自媒體行銷與SEO實務操作技巧」和「Python與OpenAI開發」,前者代表著如何在資訊洪流裡被看見,後者象徵著如何不只是使用工具,而能學會參與、甚至創造。影響力與工具力這兩種力量,或許正是我們在AI時代保持立足的關鍵。
在這條學習的路上,沒有人需要孤軍奮戰。無論是青年、在職者,或正在轉型的人,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進修節奏。AI的確會改變世界,但它帶來的焦慮,不必成為恐懼。它提醒我們:真正的保障不是某一張證照或單一技能,而是持續學習的態度,以及不斷更新自己的能力。
焦慮,就像一封沒有署名的邀請函。當我們鼓起勇氣打開它,就會發現,那其實是未來在敲門。
知名作家及主持人/劉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