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
名人專欄



看他們的故事,寫你的未來


張瀞仁

知名作家、菁英講師,現任美國非營利組織Give2Asia亞太經理,著有暢銷書「安靜是種超能力」。 曾入選哈佛大學、北京清華大學社會創新領袖班,為該年度全球三十位華人公益領袖之一,也是該班第一位台灣人。講過上百場演講、專訪,入選2018年台灣科技女性菁英。

符合人設,就不用刻意人設

日期:2023/07/04 09:55
臉書不知何時在台灣也推出了募款功能,生日快到的時候會發提醒,問我們要不要在臉書上辦生日募款。

       今年疫情持續大爆發還加上 Delta 病毒、在炎熱的夏天裡又要舉辦全世界最大規模跨境群聚之一的奧運,我決定在臉書上發起小額募款,捐給日本的非營利組織,希望透過他們幫助日本受疫情影響的人們。不想大家太破費,所以每人捐款上限是1,500元。本來想說反正我沒什麼朋友,沒想到一週後募款結束時,募到的金額是預設目標的240%!我驚呆了,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,因為我也真的什麼都沒做。

 

       時間快轉到兩個月後,我跟某個朋友講電話聊到他也辦了類似的生日募款。先說一下背景資訊:這個朋友大概是我認識的人裡面朋友最多的人。他的生日派對永遠是一大堆人無限續攤的流水席,光想到我就頭很痛,但他卻可以越夜越 high、年復一年。他的社交軟體常常處於爆炸的狀態,如果不是他,我不知道Line好友人數還有上限。他不僅創業還從政,這兩種的組合一聽就是需要很多朋友加上很多錢,但他做起來看起來都是游刃有餘。這種人的生日募款,應該是一呼百應吧,畢竟幾百萬的投資和政治獻金他都在收了。但他跟我說「你知道嗎?我想說跟你一樣辦生日捐款,最後竟然只有一個人捐錢」。

 

       這有什麼誤會吧?這就像校園浪漫喜劇中的邊緣人跟四分衛約會,校花卻得不到太多青睞的眼光一樣,怎麼想都是完全不合理啊!於是我們開始交叉比較彼此做了什麼事情,最後結論是「人設(人物設定)不一樣」。我的人設就是專業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,人家看到我就會想捐錢;但他是創業家、是從政的人,大家看到他只會想跟他要錢。

 

       這個結論讓我們覺得哭笑不得,看來都已經微中年的我們,戲路大概就這樣固定了,轉型的成本比我們想像中的高。但從另外的角度想,如果順著人設、順著戲路,會不會一切就簡單多了?在職場上,尤其是新鮮人、或剛進公司的階段,其實就是人設未明的階段。履歷上寫的是一回事,但大家這段時間會睜大眼睛仔細看著你怎麼說話或不說話、怎麼做事或不做事、怎麼應對進退,這一切的一切,到最後就變成我們的人設。「那個XX不可靠啦,之前我出差的時候,客戶交辦的事情給我落鈎過」、「這件事讓那個新人做啊,反正他一定說好」,跟拿到劇本的演員不一樣,這些角色的人設其實是我們可以自己全新從頭創造的。你想當拼命三郎、無論如何就是要準時下班的人、好相處但事情太多就不能保證品質的人、會潑冷水的人...,這一切都可以「雕琢」得出來。但相對的,什麼人設就可能會有什麼結果,拼命三郎可能拿到的機會比較多、最後可能會做太多,一定要準時下班的人大部分的時間可以準時下班,但或許也會錯過一些下班時間才會發生的事、有事的時候大家也不會找他。但職場上的需求會變,很多時候人設也需要變,疫情期間這種狀況尤其明顯。

 

       因為很多行業大受影響,身在其中的人不得不走向轉行或兼職之路。我身邊看到最成功的是一位治療師,平常主要從事復健整脊的他,疫情期間幾乎沒人願意來做這種在密閉空間中近距離接觸的活動。他竟然轉行開始做毫不相關的蔬菜水果宅配,幫疫情期間不想出門的家庭外送。不知道他去哪裡找來的貨源,蔬果品質比大賣場好又便宜、生意蒸蒸日上,三級警戒開始幾個禮拜之後,他就開始擴充團隊。這樣的改變讓朋友們都嘖嘖稱奇,驚訝他怎麼在短時間內改變,我也從他身上看到轉職的幾個要件:

  • 保持開放心態:雖然治療師算鐘點的話薪水很不錯,但他一直在探尋其他職涯的可能性,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做一輩子治療師。這次疫情轉作蔬果宅配,其實也是他的其中一項準備而已。
  • 快速應變:環境改變有時來得又急又兇,他在剛開始也手忙腳亂一陣子,但靠著平常做的功課、和一段時間不眠不休,得以短時間內建立在完全不同領域的客群。
  • 成長型思維:他常常在嘗試如何更符合市場需求,也不介意因此付出代價,譬如蔬果賣得好,他就開始賣雞肉;雞肉賣不好,他就馬上問客人原因後進行調整。

 

       這樣保持彈性的人設,我覺得是他成功轉型的最大原因。 其實,「人設」也是在規劃個人職涯發展時的好工具,可以隨著職業生涯的進步學習新技能並加以調整,例如換工作、轉行等,彈性的人設更是對應逆境求生的分身術!打造自己的職場人設,對照自己的人設去努力,會給自己一個明確的進步方向和行事指南,也是一種自我修煉的方式。

 

作家及演說家/張瀞仁